不只是順丁烯二酸

food_system

圖片取自:http://www.jhsph.edu/sebin/h/y/farmers_market.jpg

最近順丁烯二酸所引發的「毒澱粉」事件鬧得沸沸揚揚,讓人不禁想起2011年的塑化劑事件。事實上,除了加工食品,農產品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時有所聞,包括蔬果稻米農藥超標,或是禽畜魚類的禁藥問題。面對這層出不窮的事件,我懷疑這並非只是單純因為業者不遵守規範,或是相關單位稽查、控管不力,而是我們當今的食物體系本身就出了問題,就像是一個體質虛弱的人,如果每次生病時都只有治療疾病而沒有改善體質,就還是會常常生病。

在早期食物體系,大部分的食物是「在地生產、在地銷售」,因此生產者和消費者較有機會建立直接的關係。這樣的關係讓消費者在購買食物時,除了自身的喜好(例如價格、賣相等因素),也會考量與生產者之間的關係,並且相信生產者不會故意傷害自己,所以即使生產者所販售的食物沒有非常滿足自己的喜好,也還是有可能向生產者購買;而生產者在生產食物時,除了自身的生產策略(例如降低成本)考量,也會顧慮與消費者的關係,比較不會為了生產策略而故意傷害消費者的健康。然而這裡必須強調,直接的關係並不保證食品安全,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與其說是「萬靈丹」,比較像是為食品安全多加一重「保險」,減少食品安全出問題的機會。相對地,當今的在地生產銷售的食物比例已經降低,而且在販售給消費者之前,可能還會經過多層的盤商與通路商,導致生產者和消費者更難因為直接接觸而建立關係;此外,食物體系的分工越來越細,例如食品添加物的種類越來越多,可能分別來自不同的上游供應商,導致整個體系越來越龐雜,更容易在某個環節被操弄而犧牲了消費者的健康。

要讓食物體系有利於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接觸需要巨大的變革,這項變革不僅困難,也不是靠少數人就能夠完成的。儘管如此,現階段我們還是可以在個人尺度做出改變,開始去認識生產者並建立關係,例如支持在地商家,或是到附近的農夫市集、綠色市集直接向生產者購買產品,特別是近年這類市集越來越多,讓我們更容易直接向生產者購買。

建立關係是需要雙方互動的過程,現在已經有許多生產者踏出第一步了,如果我們真的很重視食品安全,是不是該輪到我們做些努力了呢?

發表留言